唐山素有中国“钢铁大市”和“世界钢都”之称。全市钢铁产量约占河北省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占世界的5%以上。唐山钢铁工业历经70余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集采矿、选矿、烧结、焦化、耐材、炼铁、炼钢、轧钢、冶金机械、金属制品、钢铁物流等主辅行业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链接、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是支撑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在新常态下,唐山市没有“等靠要”和“坐以待毙”,而是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加快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过去是巅峰现在是低谷
据有关材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是唐山钢铁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被誉为“最辉煌的年代”。那时,每吨钢可获利润600至700元。“现在,多生产一吨钢,就多赔100元。”唐山市诸多钢铁企业的老板十分沉重地坦言。过去辉煌、如今荒凉;过去是巅峰,现在是低谷。钢铁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产能过剩也带来环境污染、雾霾频发问题。
在新常态下,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严峻挑战,过去一直依靠钢铁产业“唱主角”的唐山市,由于结构性矛盾突出,钢铁产能过剩、结构单一、品种低端、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知识要素与产能要素严重失衡、资源供给能力弱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要适应新常态、书写新辉煌,就必须痛下决心、破釜沉舟,死死咬住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发展,开辟创新发展路径,从思想上彻底根除“船大掉头慢、调整结构难”的畏难情绪和坐以待毙的消极观念,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坚决打破过去那种依赖资源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全力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在新时期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战略性选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不再等靠要主动求作为
顾全大局,勇于担当,负重前行,全力打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攻坚战,唐山市一马当先。依据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河北省下达唐山市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是:到2017年底,压减炼铁产能2800万吨、炼钢产能4000万吨,化解任务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二,任务何其艰巨。
为此,唐山市在调整中要关闭一部分钢铁企业,连带影响就业岗位近20万个。这将使全市钢铁企业直接减少收入57亿元,而且将直接减少企业就业岗位近7万个。由于近年钢铁企业效益严重下滑,无疑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包袱。
然而,唐山市钢铁企业并没有“等靠要”,而且主动作为,坚持“调结构”与“压产能”同步进行。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思路和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优化、倾力服务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等多重因素,把化解钢铁产能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了各县(市)区、开发区和管理区,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综合采用环保、安全、市场、巡回督导和行政考核等多种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并结合钢铁产业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门槛倒逼机制,坚持自行提高标准、化解落后产能。到2020年,全市基本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60吨以下转炉(国家产业政策限定的400立方米以下的落后高炉和40吨以下的转炉)。采用环保门槛倒逼企业无条件消减产能。建立了钢铁产能交易平台,允许在完成化解产能任务的前提下,对钢铁产能进行交易,为实施兼并重组提供便捷通道。
自2013年以来,经过连续3年的结构调整和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全市钢铁企业由58家减少到44家,炼铁产能由14176万吨减少到13089万吨;炼钢产能由15273万吨减少为12916万吨。2015年,全市生铁产量8434万吨、粗钢产量8270万吨、钢材1117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1.7%和8.1%。规上钢铁企业实现增加值813.2亿元,同比增长4.9%,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9.7%。化解过剩产能取得良好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化解炼铁产能1087万吨、炼钢产能2357万吨,分别占省达2017年底任务的38.8%和58.9%。此项工作受到国家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转型升级是出路创新发展天地宽
“转型升级是出路,创新发展天地宽”。唐山市分管工业的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建立颇有感触地说。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给钢铁产业插上“科技翅膀”。近几年来,唐山市为了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实施亿元以上的钢铁深加工项目130多个。在钢铁行业利用炉外精炼、动态仿真、自动化炼钢等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优化提升,延伸产业链条,使高强度管线钢、高慈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抗震钢筋钢等一批精品钢材产品陆续投入生产。同时,正在谋划打造精品制管基地、大力推进二次冶金实现轴承钢、弹簧钢等品种钢发展;加大电炉炼钢比重,实现普通线材向硬线和拉拔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钢丝绳和钢绞线等产品,以及国家标准高强钢筋,实现抗震钢筋普及化,使产品质量来一个大的飞跃。在大力压减钢铁产能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引导钢铁企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技术、工艺、装备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工艺装备现代化、市场过程环保化、企业管理集约化。大力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要素,谋求创新发展路径。
今年重点围绕钢铁产业高端化,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扩大招商引资,优化存量调整,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造新的经济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进钢铁企业与上下游、金融物流企业的整合重组,有效破解钢铁企业面临的实际困境。今年重点实施的“四个一百”项目中,其中包括100项亿元以上的钢铁深加工项目。目前正在积极谋划和精心打造“钢铁创新谷”,以便吸引大型知名企业入驻。按照市委提出的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的“四个干”机制要求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发育“吃钢”胃口,拓展耗钢产业空间。钢铁是唐山传统产业的“大头”,历来是唐山经济发展的“重力支撑”,直接关系到唐山经济增长总量和民生就业、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发展,不是完全抛弃钢铁主业,更不是“喜新厌旧”,延伸产业链是主流选择。据唐山市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唐山市本地耗钢能力急需提升,耗钢产业发展空间较大,预计未来3至5年,唐山将把本地耗钢产业提高到钢铁总产量的五分之一,重点产钢县区达到三分之一。比如,唐山市辖的遵化市,近年来坚持立足当地,着眼于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推动装备制造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化产品,打造“遵化制造”的靓丽名片,实现了“点铁成金”。目前遵化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了矿山机械、煤炭机械、建筑机械、畜牧机械四大产业集群,拥有相关企业200多家,每年可创收10亿元左右。
近年来,唐山市立足当地,千方百计做大、做活耗钢这篇大文章。新型城镇化建设、消费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消化钢铁产品新的增长极。为此,唐山市拓宽思路和眼界,瞄准耗钢需求,发展适销对路、质量高端、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同时,做到生产与服务有机结合,使钢铁企业正由单纯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并注重延伸钢铁产业深加工和产业合理分工。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按照“传统产业做集群、新兴产业做园区、优势项目科学布局、新型项目临港集中”的发展思路,打造丰南、丰润、迁安、开平等几大产业集群和以曹妃甸为核心的临港产业园;打造滦南县钢铁产业集群、遵化市机械产业基地、玉田钢结构产业集群等一批县域耗钢产业集群。据统计,2015年,全市消耗本地钢材2073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25.07%,同比增长了22.4个百分点。
钢铁转型与治理污染同步进行。唐山空气质量不稳,雾霾频发,与钢铁产业这一不争的“污染源”有直接关系。为此,唐山市委、市政府坚持忍痛割爱,舍掉眼前利益,着眼长远发展和民生安全,实施铁腕治污,果断切除了一批重点“污染源”。从2013年5月开始,对位于市中心区的西郊热电厂、国丰北区等钢铁、电力、商混企业,启动“搬迁改造”,并对上述企业按标准、分时限采取了断电、停产等措施,力争在两三年内完成搬迁改造工作。同时对其他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公司)实施了永久性拆除。进一步净化了空气质量。2015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增加了23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减少了30天,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率达到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