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西集团
Jinxi Group
简体
繁体
English
微信公众号
集团留言板
招标采购  销售电商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NEWS CENTRES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详细
河北经济日报:以战略转型促企业持续发展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时间:2011-01-10 浏览量:2001

  □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课题组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是以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母公司,拥有20余家参股、控股子公司,以钢铁为主业、多元化发展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在过去的一年里,津西钢铁集团以打造“科技津西、绿色津西、人文津西、百年津西”为目标,适时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方式和文化建设的全面性战略转型,注重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积极推动集团文化融合发展,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一个具有行业个性和自身特色的“新津西”经验,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鉴推广。

  一、从“一元”走向“多元”,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钢铁产业格局进入重大变革时期,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进入产能控制、结构优化、企业转型、集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钢铁市场的新形势、新变化,津西领导者认识到,要实现打造“百年津西”的宏伟目标,在更高更强、更为宽广的竞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实现战略转型,走集团发展之路。

  2009年12月31日,河北津西钢铁集团隆重揭牌成立。她的成立,为津西发展提升了抗风险能力,注入了无穷的动力,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集团成立一年来,集团董事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谋发展,精心描绘了以钢铁业为主,辐射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节能开发、金融租赁和废旧车回收的“六大板块”的蓝图,并以“诚信、创新、团结、高效”的企业精神,快速推进“六大板块”建设,实现了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快速转型。

  ——以轻车熟路的钢铁业为成熟板块,通过兼并重组或技改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将津西股份打造成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型钢基地,将津西金兰打造成广东地区最大的冷轧金属产品加工基地。

  ——以业已涉足的金融租赁、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节能开发为培育发展板块,筹措集团发展所需的资金,延伸产业链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与钢铁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以准备涉足的废旧车拆解加工为概念板块,瞄准我国庞大的旧车回收市场,抢占先机,为钢铁板块提供“城市矿山”。

  “六大板块”的推出,犹如套路严谨的“组合拳”,形成优势互补的立体交叉发展模式,为集团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尽展集团科学发展的勃勃生机。现在,津西集团拥有员工15000人,总资产200亿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40亿元。钢铁板块年产钢铁各1100万吨,带钢500万吨、H型钢350万吨,拥有具备国际一流技术装备的大中小H型钢生产线。自2003年以来,集团核心企业——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连续8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2010年位列中国500强第238位。

  二、从“大路货”走向“品牌化”,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型

  企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于产能规模和产品效益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市场拓展能力。津西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着一流的装备、精湛的技术、严谨的多标体系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津西”牌H型钢是核心企业津西股份的主打产品,成功参与国家体育馆(鸟巢)、央视新楼、北京国贸大厦(三期)、韩国现代厂房等一系列国内外重点工程,并出口到韩国、日本、欧盟等27个国家和地区。津西热轧H型钢在广珠高铁、温福客运专线、哈大铁路、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接触网用热轧H型钢招标中多次中标,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津西”牌H型钢先后荣获“中国H型钢市场品牌信誉第一品牌”、“中国钢铁行业十大畅销品牌”等一系列殊荣。

  ——津西股份在成功打造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H型钢生产基地后,又先后收购和控股津西万通和津西丰钢。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增加了建材轧制,延伸了产品链条,成为集团又一效益增长点。

  ——津西金兰不断延伸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坚持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做技改文章。继一、二期工程完工后,2010年10月,董事会通过了三期工程的扩建方案,准备投资5亿元,新增两台1700mm轧机和镀锌、连退、硅钢三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市场应用广泛、前景光明的家电镀锌板和汽车用板。三期工程完工后,将成为广东地区最大的冷轧金属产品加工基地。

  ——房地产板块引人注目。博远房地产公司携手北京安泰建筑工程公司等顶级团队,倾力打造迁西地标级高品质水景居住社区——“东湖湾”项目。该工程预计总投资8亿元,总开发面积32万平方米,进展顺利。

  三、从粗放管理走向集约管理,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尤其是2010年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的蔓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都使得我国经济和冶金行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在津西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津西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内部管理,自觉推进钢铁板块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坚持发展不断档、技改不停步,以技改促发展,以技改促环保,以技改降耗能,按照“主体工艺先进性、附属设备实用性、投产使用高效性”的要求,10多年来技改总投入达30亿元,改建扩建高炉、转炉、热轧带钢、制氧机、烧结机等工程,形成了生产铁、钢坯、热轧带钢一条龙生产线。2004年以来,津西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上马大H型钢项目,目前型钢产品系列进一步优化,成为全国最大的型钢生产企业,填补河北省在大H型钢生产上的空白。近年来,津西积极开展校企技术合作,与河北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津西钢铁研究院”,共同解决技术攻关、项目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津西坚持开展技术管理对标活动,并以此作为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降低能耗、增加效益的有效手段。津西早在2006年就开展对标行动。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转型发展中,津西进一步提出要实现由产量效益型向成本效益型转变,开展“对标提位,降本增效”活动。坚持以马钢等国内先进企业作为赶超目标,以铁水成本、钢铁料消耗、吨钢能耗等关键指标作为赶超重点,设置对标参数,制订赶超路线图和时间表,持续攻坚,推进生产经营指标优化和成本降低。2010年上半年,津西炼铁成本降低达4764万元,炼钢降低成本10883万元,采购成本降低2862万元,累计降低成本总额达1.82亿元。2009年津西铁前成本在河北省41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排名24位,今年已经跃升至14位。

  面对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津西节能减排的力度不减。作为河北省“双三十”企业,津西在已经累计投入环保资金7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津西又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一批治污项目投入运行,仅二氧化硫一项每年就可减少排放3400吨,津西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四、从自发走向自觉,实现企业文化的转型

  企业以愿景立世,愿景藉文化立基。“凝聚钢铁意志,打造百年津西”是全体津西人的共同愿景,推进津西钢铁集团的持续发展,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这一愿景的基石就是企业文化。津西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炼形成了“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股东创造回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前途”的“四为” 文化理念。集团成立后,企业文化建设已由自发建设、个体发展进入自觉建设、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积极推进企业文化的传播与整合,全面实施“文化落地工程”,津西集团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人为本,健全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津西实施员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深化企务公开,落实员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实施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员工薪酬制度,员工人均收入每年递增10%以上,员工普遍关心的吃饭、住宿、乘车等热点问题逐一得到解决;每年出资7000万元,为员工交纳养老、医疗、工伤、意外、失业保险,筹资200万元,建立了员工大病、特困救助基金会,健全的“5 1”社会保障体系,使员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治、困有所助、失有所济、育有所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常年坚持开展“安康杯”竞赛,每年拿出150万元用于安全生产奖励,创出了全国钢铁企业员工千人死亡率最低记录。近年来,津西被评为“全国双评双爱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多年来,津西一直坚持“培训是员工的最大福利”这一理念,致力于素质工程建设,全面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为津西集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起员工培训中心、图书阅览室及厂级培训教室,配备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每年投入300多万元进行员工培训;全面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及技师社会化考评,根据员工技术等级,公司每年拿出480万元给予每人每月50元至800元不等的技术津贴,已经成功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20人,占员工总数的19.2%;为适应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坚持每年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举办管理技能提升培训班,为打造津西核心管理团队,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以战略转型促企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启示

  1、战略转型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问题。战略转型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市场形势、行业趋势和自身优势的判断和把握。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条件相对成熟的时候,才能进行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战略转型。既不能固守一门主业不放,也不能好高骛远,过早选择多元化战略。否则,不仅不能通过专业化提升竞争力,也难以通过多元化来降低风险、拓宽发展空间,反而因此要么错失发展壮大机遇、要么进入陌生领域而陷于被动。

  2、产品多元发展是企业拓展市场优势的基础。当前,企业间的分工日益精细化,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精准化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命脉。对于钢铁企业来说,依靠一般化的大路货难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津西较早地选择大H型钢产品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坚持不懈地开发系列化的产品,形成了独特的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优势,在国际H型钢市场占据了领先行列的优势品牌地位。延续这一优势,需要做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创造更大的独占性优势。

  3、发展理念的转变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面向“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钢铁企业必须走出一条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绿色低碳发展是企业的生命线,技术创新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保障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要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产品上,最终要的是生产出技术含量高、市场影响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津西的发展,从技术对标入手,在节能减排、产品和效益上结果。这就要求企业家要成为学习型企业家,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

  4、文化转型发展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企业发展理念决定企业的可持续性。民营企业能不能走得远,关键还在于对企业价值的认识。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民营企业自身必须盈利,要为员工、股东和客户创造价值。但不能仅止于此。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重视社会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把为社会创造财富放在重要地位,在节能减排、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扶危济困等方面贡献应有的力量。对于大型民营企业来说,更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以此来回报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企业也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津西注重及时推动文化融合落地,把核心企业价值观的文化基因传播融入到所有子公司,从组织整合到文化整合,从企业并入到文化融入,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的文化扩张道路。津西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民营企业只有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切实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5、大力扶持引导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着地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影响着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和质量。大力培育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群体,加快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和提升,是推进企业持续发展、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任务。各地及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节能减排、制度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扶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企业加以表彰,以先进带后进,以榜样促群体,引导民营企业文化加强建设、提升品味,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



下一篇: 中国冶金报:品牌制胜
上一篇:
分享按钮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电话:010-85910207 传真:010-85910205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 津西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9号富尔大厦2901-3室

备案号:冀ICP备11026286号-5